《约拿书》有一个特质特别能够引起后现代读者的共鸣——它模糊了英雄与反派的界限。这一主题贯穿全书:故事开头,本该是英雄的约拿竟逃避神的呼召;当船只在风暴中即将破裂时,敬拜偶像的外邦船员反而表现出虔诚与道德,他们竭力避免将约拿抛入海中。最终,他们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需要将约拿抛入海中之前,竟然向耶和华上帝寻求赦免;而自称”敬畏耶和华”的希伯来人约拿,却冷漠地在船舱里沉睡,任由他人挣扎求生。
同样,当约拿最终顺服前往罪恶之城尼尼微时,他心不在焉地审判宣告,与尼尼微人的深切悔改形成强烈反差。在神收回灭城的审判后,这位神所委派的先知竟向祂大发雷霆,甚至暗示自己的判决比上帝的怜悯更公义。这个反应显然与他先知的身份形成极大的对比。原来英雄也有沦落的一面,反派也有翻身的一天。
在以上两段叙事之间,是约拿在鱼腹中的祷告。他向上帝宣称:”那信奉虚无之神的人,离弃怜爱他们的主。但我必用感谢的声音献祭与你,所许的愿我必偿还。救恩属乎耶和华!”(2:8-9)这些话暴露了约拿的思维框架:救恩虽属耶和华,却只临到敬畏神的选民。在他的眼里,船员与尼尼微人都因此被排除在救恩之外。约拿将神的救恩禁锢在民族与宗教的藩篱之中,却没有察觉到周遭的事实正在向他显明:一个自称敬畏神的希伯来人可能心如铁石,而拜偶像的外邦人却能敏锐回应神的呼召。正是这种狭隘的救恩观,导致他初次逃避呼召,又在二次顺服后敷衍传道,最终因神施恩而暴怒。
在 神眼中,我们都像约拿,对救恩的理解也同样狭隘。使徒保罗也告诉我们:在见主面之前,我们只是”对着镜子观看,模糊不清”,所知道的也非常”有限”(林前13:12)。试问和上帝的心相比,有谁能够完全体会“救恩属乎耶和华”这句话深广的意义呢?然而我们可以从约拿的故事得到安慰:那位呼召我们事奉的神,能够借着我们的有限和顽梗成就祂美好的旨意。在主耶稣的救恩里,无论我们如何冥顽不灵,上帝总会耐心地通过各种方法,把我们引回正道。
让我们借着这首诗歌来默想神不舍弃的爱。